
□ 陈嘉禾
当代中国在世界经济舞台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,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,产业实力全球领先,5G、超算等技术水平处于国际前沿,脱贫攻坚、粮食安全、能源保供等成效显著。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积极积累,到改革开放的锐意革新,再到新时代的砥砺前行,中国经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。在这一过程中,中国经济的对外传播、交流与合作也日益频繁和深入,通过多边机制与国际组织,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,推动了世界经济发展,提升了国际话语权;通过自由贸易区网络、共建“一带一路”倡议,形成了丰硕的贸易投资合作成果,推动了区域经济一体化;通过企业品牌出海,让产品服务、经验技术走出去,促进了东道国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,实现了互惠共赢;通过讲述“中国故事”,展示了国家形象和大国担当,增进了世界对中国的了解。然而,目前中国经济对外传播、交流与合作仍面临贸易保护主义、文化差异和舆论偏见等挑战。为此,需进一步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,深度挖掘贸易投资双向合作潜力,多渠道讲好“中国故事”,促进中国经济更好地融入世界。
一、当代中国的主要经济成就
中国经济总量持续攀升,经济增速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名列前茅,创新驱动发展成效显著,产业升级步伐加快,民生保障不断改善,是一个世界优等生。
(一)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位
新中国成立76年来,中国经济实现了惊人的飞跃。1952年国内生产总值仅为679亿元,1986年突破1万亿元,2000年突破10万亿元,2006年突破20万亿元,此后更是以每1~2年便突破一个10万亿元关口的速度飞速发展。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00万亿元大关,2024年超过135万亿元,稳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。按不变价计算,2024年国内生产总值比1952年增长234.15%,年均增长7.9%。这一增长速度在世界经济发展史上堪称奇迹,彰显了中国经济强大的发展动力和活力。
(二)产业实力全球领先
中国产业结构经历了深刻的变革与优化。早期以农业和传统工业为主,改革开放后工业化迅速推进,目前中国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庞大、产业门类最齐全的制造业体系,是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,2024年中国制造业产业份额占全世界的31.6%,连续15年位居世界第一。党的十八大以来,中国服务业量增质升,2024年服务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56.7%,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。
(三)科技创新突飞猛进
科技创新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之一。新中国成立之初,在科研经费和人员短缺的艰难情况下,中国创造了“两弹一星”等一批重大科技成果。改革开放后,研发投入持续增加,2024年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达到2.69%,接近发达国家水平。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,在量子科技、生命科学、载人航天、月球探测、人工智能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,5G等技术实现大规模市场应用。
(四)民生改善成果突出
中国经济发展的成果广泛惠及民生。人均GDP显著提高,2024年已达到1.34万美元,由低收入国家跃升为中等偏上收入国家。就业规模不断扩大,城镇新增就业年均保持在1300万人以上,就业结构持续优化,劳动者收入稳步增长。社会保障体系日益完善,覆盖范围不断扩大,保障水平逐步提高。在教育方面,全面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,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不断提高;在医疗领域,基本医疗保险实现全覆盖,人民健康水平大幅提升。2020年全面实现了全国脱贫攻坚目标任务,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,贫困县全部摘帽,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。
(五)安全保障能力显著提升
粮食安全是国计民生的基石,中国始终将保障粮食安全置于重要战略位置,持续推动农业科技进步、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、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。2024年全国粮食总产量7.1亿吨,世界排名第一,实现了“谷物基本自给、口粮绝对安全”。能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泉,中国构建了多轮驱动的能源供应保障体系,能源安全和韧性持续提升。绿色低碳转型步伐加快,风电、光伏等新能源发展迅猛,截至今年9月底,中国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容量近22亿千瓦,占全国总装机的59.1%,其中水电、风电、太阳能发电装机规模均居世界第一。近年来,中国产供链韧性也稳步提升,从基础原材料到核心零部件、从整机制造到系统集成,形成了高效协同的产业生态。
二、中国经济对外传播、交流与合作的主要模式与成效
中国已成为全球货物贸易第一大国,今年1~9月,货物进出口总额达到4.7万亿美元。贸易伙伴更加多元,与全球23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贸易往来,成为全球1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主要贸易伙伴。通过贸易往来、投资合作、市场拓展、技术交流等,中国经济已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,为世界各国提供了更多发展机遇。
(一)深化多双边和区域经贸合作,以“互惠共赢”共享发展机遇
一是当好建设者,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。多边机制方面,中国深度参与G20、APEC、金砖国家、上海合作组织等多边和区域机制,推动各方就全球经济合作、应对气候变化、可持续发展等议题达成共识。例如,支持非盟正式加入G20,实现机制首次扩员;主动申请担任2026APEC主席国,有力维护亚太经济合作势头。国际组织方面,中国积极参与世界贸易组织、世界银行、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事务,在维护多边贸易体制、优化全球发展融资体系、向发展中国家提供减贫惠民资金支持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。
二是当好推动者,持续扩大自由贸易区网络。2013年,我国正式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,积极开展制度创新,主动对接国际规则,促进了区域内贸易自由化便利化,加强了区域产业链供应链合作与协同发展。2022年,全球经贸规模最大的自贸协定——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(RCEP)对我国正式生效。截至2024年底,我国已与30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23个自贸协定,形成了覆盖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。
三是当好引领者,不断深化共建“一带一路”。自2013年提出“一带一路”倡议以来,中国积极推动沿线国家在设施、经贸、投资、文化等多领域互联互通,极大促进当地经济发展、提供大量就业和税收,形成“你中有我、我中有你”的互利共赢格局。截至2024年底,中国与150多个国家、30多个国际组织签署“一带一路”合作文件,建设了中老铁路、匈塞铁路、雅万高铁等一系列标志性项目,中欧班列开辟了亚欧陆路运输新通道,中国与沿线国家货物贸易额累计达22万亿美元,对沿线国家投资存量达3700亿美元。
(二)加快“走出去”步伐,以“卓越品牌”打造对外交往新名片
一是企业品牌“走出去”,有力促进国际经济循环。产品服务“走出去”方面,中国企业通过设立海外公司、构建营销网络、发展跨境电商等方式开拓国际市场,同时主动参与国际标准制定,向世界展示了领先的技术水平、管理经验和创新理念,极大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形象和品牌价值。国际产能合作方面,中国积极拓展海外能源资源合作,有效扩大全球初级产品总供给,维护了国际大宗商品市场稳定。促进东道国发展方面,企业通过雇佣当地员工、采购当地产品等方式促进东道国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。2024年,境外中资企业向投资所在地纳税821亿美元,年末外方员工数量为330万人。
二是中国故事“走出去”,有序推动信息文化交融。中国与国际主流媒体加强合作,通过共同制作专题报道、纪录片等形式,向世界展示中国经济的发展成就和创新实践;积极利用推特、脸书、TikTok等社交媒体平台,及时发布中国经济的最新动态和政策信息,与国际社会进行互动交流。2024年,TikTok全球活跃用户15.8亿,覆盖150多个国家和地区,其中美国活跃用户达1.7亿。
三是技术经验“走出去”,有效彰显大国担当精神。长期以来,中国始终践行着“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”的承诺,“授人以鱼”更“授人以渔”,通过无偿援助、无息贷款、优惠贷款等方式,对发展中国家提供成套项目合作、设备技术援助、人力资源培训等帮扶。菌草、杂交水稻、“万村通”等一批“小而美”的民生项目成为中国援助的“暖心名片”。2024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上,中国提出向非洲提供800亿元援助,涉及基础设施、农业、卫生等多个领域,还帮助培训6000多名各类人才。
三、高质量推进中国经济对外传播、交流与合作
下阶段,中国要坚持“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,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”,坚持“引进来”和“走出去”并重,主动融入全球经济体系,高质量推进对外传播、交流与合作。
(一)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
一是积极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。深化知识产权保护、公平竞争、数据跨境流动等重点领域改革,构建更加开放透明可预期的制度环境。进一步发挥自贸试验区、海南自由贸易港作用,支持地方结合自身实际先行先试,适时开展压力测试。
二是坚定维护多边贸易体制。以区域经贸合作为纽带扩大“朋友圈”,争取与更多贸易伙伴签署自贸协定并逐步拓展合作领域。推进RCEP提质升级,加强边境内规则标准互认水平。
三是主动参与国际标准制定。依托中国在智能制造、数字经济、绿色发展等领域的产业优势,推动技术、产品、标准、规则协同出海。例如,在数字经济领域构建自主可控的技术体系与标准框架,围绕市场准入、数据安全、隐私保护等建立治理规则;在绿色发展领域积极参与国际绿色标准制定,以“中国智慧”“中国方案”促进国际规则重构,推动建立更加公平合理的全球环境治理体系。
(二)高质量共建“一带一路”
一是推动更高水平的国家战略对接。充分发挥“一带一路”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作用,持续加强共建“一带一路”倡议与区域经济合作愿景、东盟各国发展规划等对接协作,凝心聚力、共谋发展。
二是建设更高质量的互联互通网络。统筹推进陆海天网一体化布局,加强能源、交通、通信等基础设施“硬联通”,着力打造更加优质的标志性工程项目。推动基础设施、经贸、投融资等领域标准规则“软联通”。充分考虑共建国家政府和民众的利益和关切,围绕医疗卫生、养殖种植、技术培训等方面谋划一批“小而美”项目,成果直接惠及当地民众,实现共建国家人民“心联通”。
三是形成更深层次的产业合作。发挥中国与共建国家产业和生产要素互补优势,推动双方产业深度融合,拓展绿色、数字、创新等领域合作,发展“丝路电商”。营造开放创新生态,畅通知识、技术、人才等资源要素流动。
(三)积极拓展贸易投资合作空间一是大力发展服务贸易。推动从产品货物输出向技术标准输出转变,培育以技术、品牌、质量、服务为核心的对外竞争新优势。完善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管理制度。支持金融、咨询、法律等行业提升国际化服务能力,推动服务贸易与高端制造业深度融合。
二是深化双向投资合作。加快推进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示范,放宽互联网、文化、电信、医疗、教育等服务业领域市场准入。鼓励外商投资企业扩大再投资,完善土地、金融、外汇等配套政策。完善对外投资管理,优化产供链跨境布局,深化海外能源资源合作。
(四)多渠道讲好“中国故事”
一是展现大国风采与担当。在对外交流与合作中,中国始终展现平等待人、包容开放的国际形象。积极宣传中国经济发展成就和大国担当精神,邀请海外媒体参加中国举办的各类国际经济论坛和展会,近距离观察中国经济发展成果。
二是发挥民间交往效能。将中国打造成全球最佳消费地,延长免签政策时限,吸引外国游客来华,“眼见为实”破除“信息茧房”。利用好推特、脸书、TikTok等社交媒体平台,邀请知名海外自媒体博主来华旅游,扩大在青年群体中的传播面和影响力。
(作者单位:北京证券交易所)关于股票配资最新情况
万联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